潤餅的臺語稱為「韌餅」。吃潤餅可能是從古時的寒食節流傳下來的習慣,因為不能生火,所以只能生吃進食,而寒食節相傳了一段感人的故事。就讓小編帶大家一起來瞧瞧吧!
超多好康推薦流行新鮮事,都在「17LB」懶人包~
清明吃潤餅
為什麼要吃潤餅、春捲?
春秋戰國時,晉國公子重耳為了避驪姬之迫害,與支持自己的5名臣子流亡外地,一路顛沛流離,經常三餐不繼。某次虛弱挨餓的重耳忽然聞到肉湯香味,原來是隨行的賢士介之推,實在找不到充飢飽足的野味,就割了自己的大腿肉,煮熟了遞給重耳,救他一命。
過了19年,內亂終於平定,重耳返國即位為晉文公,並封賞功臣,不過卻唯獨忘了介之推(也有另一說為介之推淡泊名利、不願受禮)。未受封賞的介之推,就帶著老母親回到綿山隱居度日。
後有臣子提醒晉文公,在他飢餓之際,割肉救命的介之推卻無官位獎賞,晉文公一聽升起愧疚之心,竟然疏忽了介之推的恩情,就命人三番兩次前往、甚至自己親自上山拜訪,但介之推仍然不願見他。後來有個官臣提議,介之推是個孝順的人,也許以火燒山可以把母子二人逼下山來。
火是燒了,卻還是不見介之推與老母親人影。待火滅完之後,卻發現介之推與母親合抱一棵大樹被活活燒死,這一天正是清明的前一天。悲痛的晉文公為了悼念他,便訂定此時為寒食清明。這天全國人民不許生火,只能以生食進食。
潤餅、春捲的差別?
潤餅已是華人在清明時的應景美食,有些人可能會問,那春捲呢?台灣因為地方性差異,稱呼上也會有些許不同。美食作家魚夫表示,潤有柔軟的意思,本質上,潤餅和春捲算是同一種食物,餅皮捲裹內餡,只是料理方法、大小不一樣,春捲需要下鍋油炸,因此體積較小。
在台灣南、北部,會有不同的作法與口味偏好,而就潤餅而言,常用的蔬菜大同小異,以豆芽菜、紅蘿蔔、韭菜等為主;主要在烹調、肉品和調味的差別。
在肉類與餡料方面,北部人烹調以清燙為主,肉類也多用紅槽肉搭配,再帶上少許花生粉,不多加糖;而南部潤餅較為紮實,且餡料會一道一道炒過,肉類選擇香腸或滷肉,並灑上滿滿的糖粉與花生粉。
南北部潤餅差異
小編用一張圖,來解釋這台灣南部、北部潤餅差異
一張圖細說潤餅
小編用一張圖,來解釋潤餅由來、內容,讓大還、小孩子們更容易懂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