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Web(World Wide Web)是指全球資訊網,通常也被稱為網際網路、網絡世界、互聯網。
1990年代,全球資訊網誕生。
最初始的Web只能讓使用者瀏覽網頁,被動地無論錯對接受資訊,無法和其他Web上的使用者互動,簡單定義稱為「Web1.0」;而後網際網路有了新功能新軟體,就是和其他使用者之間進行互動,出現一系列互動平台,例如網頁評論功能、Facebook等社交平台,形成網路社群,簡單定義稱為「Web2.0」。
What Is Web 3.0 ?
這兩年經常被大家一同關聯提起的幾個名詞,【區塊鏈】、【NFT】、【元宇宙 Metaverse】 連著一同出現,各位是否會好奇呢?
Web3.0 是在公共區塊鏈上運行的潛在的新網路的反覆運算,區塊鏈這種記錄技術因促進加密貨幣交易而聞名。Web3.0的吸引力在於「去中心化」,因此使用者不是透過Google、Apple或Facebook這樣的巨大中介服務商來連接網際網路,而是由自己來擁有和控制網路的各個部分。
在Web3.0 中不需 「許可憑證機制」,意味著沒有一個中央伺服器來分配誰可使用那些服務,也不需 「信任憑證機制」,所指的是中介機構商不需促使兩方或多方之間進行虛擬交易。理論上能更佳保護使用者隱私,因為沒有任何大型企業在這當中,去收集所有使用者的個資隱私。
Web3.0起源 : 語意網
Web 3.0 最早期的真正推手,是被稱為全球資訊網之父的人 Tim Berners-Lee。
他在1998年提出 Semantic Web(語意網)的基礎概念。2005年接受訪問時指出Semantic Web就是他心目中的 Web 3.0。
語意網概念認為新世代網際網路中,電腦將用模擬人類的方式處理內容,所有數據都可以依據上下文、概念上進行理解和串接連接。而後區塊鏈與虛擬貨幣出現,強調主要不依賴中央機構發行新貨幣、維護交易,用數位加密演算法…等,去中心化的影響力也日漸增大。
2014 年,以太坊共同創辦人 Gavin Wood 重新提出Web 3.0 的想法。指出應有一種不受審查、低門檻的基礎網路傳遞協議來取代AJAX、HTTP和 MySQL 等傳統網絡技術,且可受驗證地去保護網路使用者的資訊與資金流動。
Web3.0主旨 : 去中心化
「Web3.0」是一個以區塊鏈為基礎的去中心化網路世界,是實現元宇宙 Metaverse願景的基礎建設技術。
無論是「去中心化」、「分散式運算」,或使用大量的 AI 跟 3D 圖形來宣傳,Web 3.0 就跟 Metaverse 一樣是未來式,是一組還沒被拍板定論的概念。
IDO 去中心化交易所
Initial DeFi Offering 或 Initial DEX Offering 縮寫,首次DeFi發行或首次去中心化交易發行,簡易理解來說本質就是籌集資金,只是通過一個比較簡單自動去中心化的方式來進行募資,所以使用者不用通過各種中介商機構就可立即簡單參與。
以上當然全都是由區塊鏈開發者和推動者,為未來勾勒出的Web3.0理想化願景,所以現實中實行是不可能這般平等和美好。【去中心化金融】就是Web3.0的最大吸引元素,稱為DeFi,它涉及在區塊鏈上進行IRL金融交易,使用者只需使用【IDO 去中心化交易所】即可進行去信任化交易,不需銀行或政府介入。
Web各版本介紹
Web1.0 (1990-2005)
Web1.0 是內容個別平台的數位化、線上化。而使用者只能單方面接收網路資訊,網站提供什麼,他們就看什麼,使用者只是被動接收者。
大多數參與的使用者是內容消費者;創作者則只是建構網站的開發人員,這些網站主要以文本以及圖像格式提供給使用者資訊,而且各大站點之間幾乎沒有互動性。
例如《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英文中國郵報 The China Post》這樣的新聞網站,將原有紙本內容數位化,達成即時性、價格低廉、跨越國界的傳播媒介。
Web2.0 (2005-2020)
Web2.0 則是注重使用者之間的交流,使用者是網站內容的受眾,也是網站內容的製造者。以及因而興起的各大社群平台。
正是現在的網路形式。除了內容具有互動性,由企業提供獨立、中心化的服務,價值集中在 Google、Apple、Amazon及Meta (Facebook) 等少數企業巨頭。創作變得容易,也使應用程式供應商的目標轉移成為謀利,因追求點擊率從而獲得更多廣告收入,成為現今網路公司主要盈利模式。
同時暴露Web 2.0最大缺點:個人隱私 與 資訊安全。
例如《Facebook》、《TikTok》、《Instagram》等,是創作者能在各家平台上成為自媒體。而使用者開始生產內容,經由大量分享、參與、交換…等,進而獲得資訊或知識,集體創造出更豐富多樣的內容。
但問題非常明確,平台擁有一切權力,包含內容與相關連結。一旦成為創作者、網紅,無論擁有多少粉絲、擁有高尚名聲,一旦所依賴的媒介平台關閉,幾乎是在網上銷聲匿跡,什麼也不會留下。
Web3.0 (2021-Until Now)
Web3.0 是以區塊鏈為基礎的去中心化網路,也是實現元宇宙 Metaverse願景的基礎建設技術。所有利害關係人的貢獻,皆使用區塊鏈為基礎的幣、NFT等方式進行分配與計算。
而部份治理模式,是透過區塊鏈搭建、運作「去中心自動化治理組織」(DAO) 執行。所有該組織發行的代幣持有者都可以發起、進行投票,而投票結果可以透過區塊鏈上的智能合約設計自動執行。
美國加密創投傳奇機構 a16z(Andreessen Horowitz),2014年起設立了三個相關投資基金。並且對Web 3.0定義為「一組科技,涵蓋數碼資產、去中心化金融(DeFi)、區塊鏈、代幣和分散式自治組織(DAO)。」
對使用者來說,Web 3.0和Web 2.0體驗並無太大差異。差別在於使用者或創作者能對自己所貢獻內容保有所有權,還能獲得一定程度回報。不但除了個資私隱數據具有決策權,並且清楚知道用途,。
而「區塊鏈」是在這去中心化網路系統中的重要技術基礎,所有在鏈上(on-chain)數據記錄在分散式帳本紀錄(distributed ledgers),使用者身份是能被驗證的,而且在在區塊鏈上數據具有抵抗審查特性(censorship resistance),讓每個使用者都能保護自身數據隱私,並追蹤自己所有的數據,不需繳交給任何企業,也不會被其他各大平台追蹤,創作者能把作品代幣化成數位資產,代表性應用範疇為 : NFT、DeFi、虛擬幣。
網路世界,正掀起新一波革命。主角,是「Web 3.0」,它是下一代網路,同時是驅動元宇宙 Metaverse的基礎建設技術。
Web各版比較
各版演進比較表
Web 1.0 | Web 2.0 | Web 3.0 | |
---|---|---|---|
互動方式 | 閱讀,單向 | 讀寫,雙向 | 讀寫雙向, 以使用者為核心 |
媒介 | 靜態文本 | 互動內容 | 虛擬經濟 |
組織形式 | 公司 | 平台 | 網際網絡 |
基礎設施 | 個人電腦 | 雲端 & 移動設備 |
區塊鏈雲 |
控制方式 | 去中心化 | 中心化 | 去中心化 |
利害關係 | 平台、投資人 | 平台、投資人 、創作者 |
平台、投資人、 創作者 |
權力掌握 | 平台 | 平台 | 創作者 |
Web3.0真是樂土?
理想定義
如果能幫Web3.0下個最理想化的定義,最貼切描述應該如下 :
網際網路上所有使用者隱私、站點資源、密鑰文件…等資料,都已經用去中心化方式儲存、互動,沒有任何人能控制絕對權力阻擋資料傳送,網際網路因AI更有智慧地辨別,且透明自由、使用者權利有公平性、以及隱私更安全。
發展特徵
投資網站Investopedia指出,Web 3.0 至今仍未有標準定義,彙整幾項發展重要特徵如下:
- 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 & Verifiable)
此項目是Web 3.0 核心原則。訊息分散儲存,跟以往不同不再是只在固定位置。沒有中心集權控制點,等同去除掉製造商與消費者之間的中介商(Intermediate Trader),全部使用者的隱私數據將不再受科技大型企業控制,降低公司或政府審查風險、拒絕服務 (DDoS) 攻擊的有效性,確保所有使用者個體用戶的私隱資料,以及使用者可自行保留隱私資料所有權。
- 去信任化與無權限化(Trustless and Permissionless)
而去中心化原則的實現,則是由【去信任化 Trustless】及【無權限化 Permissionless】去實行的。
【去信任化】,就是網絡允許參與者、使用者直接交流互動,無需通過受信任的中介商平台;
【無權限化】;是指任何人不需經過管理機構授權即可參與。
因此所有的Web 3.0應用程序,將運行在區塊鏈或分散的點對點網絡或其組合上 —— 這種分散的應用程序又被稱為去中心化應用程式 (DApp)。
- AI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Machine Learning)
經由Semantic Web(語意網)的概念和自然語言處理的技術,電腦將能像人類一樣理解複合式訊息/資訊。Web 3.0更加使用機器學習,透過數據和演算法來模仿人類的複合學習方式,而且越來越準確。這些功能不僅限於現有的【行為定向廣告】,更有助應用在藥物設計、材料開發、氣候建模…等不同領域。
行為定向廣告(Behavior Targeting Advertising):找出潛在目標客群的共同行為特徵,通過相關網站將廣告投放給具有共同行為特徵的客群。
- 連通性與無邊界網絡(Connectivity and Ubiquity)
Web 3.0環境中,訊息內容變得更無處不在的互動著。不同應用程序不斷分析著更多資訊數據,而且越來越多的日常產品與設備會串連到網路。
在資料使用實際層面來看,過去因每個社群、網路平台政策不同,形成資料高牆花園「walled garden」,即便使用者雖擁有自身數據資料,卻無法隨心所欲轉移、掌握和運用在不同網站平台上。當日後資料可放在區塊鏈上,使用者就可真正擁有,並帶個人隱私資料到任何網站平台。
缺點限制
Web 3.0發展至今,歸納出下列缺點與限制:
- 擴展性:
根據因去中心化的關係,Web 3.0上的交易速度較慢。舉例像支付、挖礦過程,需要等狀態變化,都需要由礦工處理,並在整個網絡中傳播。
- 使用者體驗 (UX)
使用與Web 3.0相關的應用程序,都需要額外學習處理步驟、應用軟體和安裝使用教學,這勢必對大部分使用者在短期內造成障礙,因為增加學習成本的困難,無法被簡易廣泛應用
- 可瀏覽性
Web 3.0與現今眾多網路瀏覽器,缺乏完善整合或過渡使用方式,使大部分的網路使用者無法進行瀏覽和餐與加入Web 3.0的生態圈中。
- 成本
因為開發成本昂貴,大部分開發成功的去中心化應用程式 (DApp), 只會將極少數的代碼/原始碼提供在區塊鏈上。
- 法律和監管風險:
不斷出現的仇恨言論、網路犯罪和錯誤資訊,這些事物本身原本缺乏就中央控制已難以監管,在去中心化結構下要控管當然難上加難。到底哪個國家或地區的法律適用於哪些特定網站的內容?立法和執法都使相關機構和人員無所適從。
上述Web3.0缺點限制的資料來源,出自於 Ethereum
結論
「Web3.0」是一個以區塊鏈為基礎的去中心化網路世界,是實現元宇宙 Metaverse願景的基礎建設技術。
在每個人生活的食衣住行中,在事實與功能上都可加以結合;對企業來說,去中心化降低中間成本、簡化SOP流程,而且高科技則讓業務更有效率,發揮更大經濟效益,以及區塊鏈建構高標準的加密安全技術, 不斷說明了為何越來越多企業受到吸引、願意擁抱Web 3.0。
然而Web3.0的機制還只是理想並非完美。就像缺發中央控管,引起假訊息散播、層出不窮的網路犯罪、灰色地帶不法洗錢…等擔憂。在這分散式結構中,監管執法將更困難,去中心化網路因缺乏集中權限的內部管理,也表示要控制非法、有害仇恨言論或內容是極其困難的,假如有人在 Web 3.0 受到不白之冤,能找誰來負責還給被害者公道?
去年2020中國就對虛擬貨幣交易下達禁令。中國是目前最極端的國家之一,對非官方發行的虛擬貨幣已經幾近全面封殺的地步。未來如何善用Web 3.0所帶來的新契機?該如何應對這些風險?這些將成為下一個網路世代難題。
更多延伸閱讀
虛擬貨幣是什麼? 比特幣是什麼? NFT DeFi 挖礦又是什麼 ?
從 Tazos 到 NFT,從實體到數字:正在成長為萬億美元機會的營銷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