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是中國先秦古籍。一般認為主要記述的是古代神話、地理、物產、巫術、宗教、古史、醫藥、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容。 《山海經》全書十八卷,其中「 山經」五卷,「 海經」八卷,「 大荒經」四卷,「 海內經」一卷,共約31000字。記載了100多邦國,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國山水的地理、風土物產等訊息。
在很多人的印像中,《山海經》是一部關於神話傳說的奇書、怪書。
然而,關於《山海經》的研究和爭論卻始終存在:它到底是不是虛構的?
山海經有據可尋?
《山海經》描述了五百多座山脈,三百多條河流,一百多個部族,四百多種神獸,這究竟是作者一時興起,憑藉自己的想像隨意拼湊而出的,還是對於真實現象的記載呢?
為何《海外經》中的《海外南經》《海外西經》《海外北經》和《海外東經》,它們的條目數是21、21、21、14,竟然都是「 7」的倍數?
這些光怪陸離的故事,讓這本書顯得更加撲朔迷離,也讓不少人質疑這是一本完全虛構的書。
但經過多年的學者研究,很多《山海經》中的內容,也找到了其「 出處」。
以一些神獸為例:
鹿蜀
杻陽之山,有獸焉,其狀如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謠,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孫。
——《山海經·南山經》
這裡說杻陽山上有一種野獸,形狀像馬,白頭,通身是老虎的斑紋,尾巴是紅色的,鳴叫起來像是有人在唱歌。它名字叫做鹿蜀。而且據說將它的皮毛佩戴在身上,可以使子孫昌盛。
在這樣的文字描寫下,依舊在現實中找到接近的生物:馬形白頭、虎紋赤尾
這個生物就是霍加狓(pī),一種分佈在非洲剛果東部的熱帶雨林和高山森林中的生物。看這樣的生活習性,也許上古時候它們也曾經在氣候較好的古中國南部生活過,所以古人才能將其記錄下來。
猛豹
南山,獸多猛豹。
——《山海經·南山經》
古人所繪製的形象直接就是根據名字所臆想出來的
但在其後的歷代註釋中有對於其形象更加具體的描述:
猛豹似熊而小,毛淺,有光澤,能食蛇,食銅鐵,出蜀中。豹或作虎。
—— 郭璞《山海經傳》
猛豹即貘豹也。
——赫懿行《山海經箋疏》
看見「 似熊而小」、「 食銅鐵,出蜀中」這兩句,我們大多數人都會想到某一個極為出名的生物,這個生物又被稱為花熊貘、食鐵獸。
由此可見,沒有一個具體的物種分類,沒有一張清晰的實物圖片,古人的命名方式給我們帶來的誤差的是很大的。
谿邊
有獸焉,其狀如狗,名曰谿邊,席其皮者不蠱。
——《山海經·西山經》
對於谿邊的描述是樣子像狗,會爬樹。用它的皮毛做成褥子睡覺,人就可以不被蠱毒邪氣所侵。
這是古人依據這個所繪製的圖像,直接就是用的狗的原型,看起來就有些怪異。
在《本草綱目》中有記載
川西有元豹,大如狗,黑色,尾亦如狗,其皮作裘褥甚暖,疑即谿邊類也。
但這種生物在現實中很可能就是巨松鼠,巨松鼠也稱樹狗,是體型最大的一種鬆鼠。
文鰩魚 是多文鰩魚,狀如鯉魚,魚身而鳥翼,蒼文而白首,赤喙,常行西海,遊於東海,以夜飛。 ——《山海經·西山經》
對於文鰩魚的描述是形狀像鯉魚,長著魚的身體鳥的翅膀,渾身佈滿蒼色的花紋,頭是白色的,嘴是紅色的,長在西海行走,在東海游動,夜晚飛行。
這和飛魚的形像是相似的,飛魚具有發達的胸鰭,就好似鳥類的翅膀,能夠躍出海面十幾米,在空中目前記錄的最長停留時間是四十五秒,在海面上能的最遠飛行距離有四百多米。
獓駰
三危之山,其上有獸焉,其狀如牛,白身四角,其豪如披蓑,其名曰獓駰,是食人。
——《山海經·西山經》
獓駰是一種形狀像牛,有四隻角的野獸。並且有一身很厚很長的白色皮毛,就像蓑衣一樣。
而這個生物的現實原型更像是西藏的白犛牛。
何羅魚
其中多何羅之魚,一首而十身,其音如吠犬,食之已癰。
——《山海經·北山經》
對何羅魚的描述很簡單,就是一個腦袋十個身子,然後古人的畫作完全是以普通的魚類和其身體來進行想像,也就是下面這樣的古怪形象。
在現在我們就會很輕易的想像到這樣的生物
獓駰是一種形狀像牛,有四隻角的野獸。並且有一身很厚很長的白色皮毛,就像蓑衣一樣。
而這個生物的現實原型更像是西藏的白犛牛。
軨軨
有獸焉,其狀如牛而虎文,其音如欽。其名曰軨軨,其鳴自詨,見則天下大水。
——《山海經·東山經》
說一種叫軨軨的山獸,它的大小形狀像牛卻有老虎一樣的花紋,它會發像人呻吟般的叫聲。見到它天下就會發洪水。
其實他們的真實畫風,肯尼亞林羚。
腓腓
有獸焉,其狀如狸,而白尾,有鬣,名曰腓腓,養之可以已憂。
——《山海經·卷五·中山經》
據《山海經》描述,腓腓形狀像狸,長著白尾巴,脖子上有鬃毛,飼養牠就可以消除憂愁。
在這樣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發現這樣的生物和白鼬是很像的。
白鼬有著身體細長,體型比貓還要小。毛色還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變化,在冬天的時候大部分的毛色都會變成雪白色。
這樣軟萌的生物,即便是古人也認為養之可以解憂,可見古今之人對於可愛的見解都是一樣的。
在招搖山的狌狌,「 其狀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意思是形狀像猿猴卻有白色的耳朵,既能匍匐又能如人一般直立行走,說的其實就是今天的猩猩。
在基山的鵸鵌,「 其狀如雞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其名曰鵸鵌,食之無臥」,說它像一隻雞,但是有三個頭六隻眼睛六隻腳和三隻翅膀,是三胎連體的形態。
後來發現這就是澳洲國寶——「 笑翠鳥」。
因為它的羽毛顏色層次多樣,所以看上去它有「 三尾」「 三翅」和「 三頭」而已。
再者,比如《大荒東經》中有七座日出之山,《大荒西經》中有七座日落之山。
太陽東昇西落,隨著季節的變化,出入的位置也會隨之變化。
而通過太陽升落的位置,將一年分為十二個月。這種定位的坐標方式,與我們現在知道的「 二十八星宿分四方,每方各七個」有著極為明顯的相似性。
更為有意思的是在書中句式為「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xx」的句子正好是28句,而這二十八句對應的山,正好是東南西北各七座,很難想像這與我們的二十八星宿毫無關聯……
史書記載過這麼一件事,西漢孝武帝時期有一個奇人向孝武帝進貢了一隻鳥,大家都沒見過這種鳥,不知其名,亦不曉得如何飼養,久而久之,這只奇鳥就一副病怏怏的樣子。
大文豪東方朔得知此事,便向孝武帝說明了此鳥的來歷和名字,並進獻一個飼養秘方,大家照此餵養,沒過幾天病怏怏的鳥兒竟然奇蹟般地活蹦亂跳起來,這可把孝武帝高興壞了,便問東方朔如何得知飼養方法。東方朔直言,說他所知道的都是從《山海經》裡得來的,由此可見,《山海經》並非常人認為的都是虛無縹緲的神話。
《大荒東經》記載:「 有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國。有大人之市,名曰大人之堂。」《大荒北經》同樣記載:「 有人名曰大人。有大人之國,厘姓,黍食。有大青蛇,黃頭,食麈。 」這兩段都是描述上古時期巨人的,大家聽到這裡可能一臉蒙圈,真的有巨人存在嗎?
根據世界各地古籍記載,地球上極有可能存在過巨人,公元前四百多年希羅多德就在《波斯戰史》記載過,歐洲出土過巨人的遺骸。 《國語·魯語》裡也記載,春秋時期吳國攻打越國,在地下挖出一副巨人骨架,吳國人為此還用牛車拉著骨架去問孔子,孔子說那是大禹治水時一個叫防風氏巨人部落首領的遺骸,因為態度傲慢,被大禹給斬了。
《山海經》的確有很多故事荒誕離奇,但不能全盤否定,有些動植物早已經滅絕,年代久遠也無從考證。至於大人國、貫胸國、一目國等超出我們認知範疇的神奇記載,我們理性看待就好,有人猜測這些怪異生物很可能是上古時期真實存在的,那時候的氧氣等環境與今天不同,造就了生物的差異,也有人腦洞大開,認為可能是平行空間或是外星人在地球上的試驗品,你覺得《山海經》是純粹的神話還是有一定的可信度呢?
中國人可能早就到過其他大洲?
如果說,對於尋找那些故事和奇珍異獸的來源只是一種好奇心使然的話,那麼在《山海經》中提到的各種山河地貌,卻不得不讓人們變得認真起來。
在海外學者對《山海經》多年的研究來看,《山海經》描述的似乎不僅限於上古的中國,甚至還有其他的大洲。
衛聚賢先生很早就認為中國人在數千年前已經發現美洲;他認為,殷朝被滅後,有一部分人逃到北美洲,我們稱呼美洲土著印第安人,以此來推測,商朝在被滅後,這群老殷人可能回到過故鄉探視。
《山海經》等先秦文獻因而記載了美洲的一些特有的動植物和礦物。
比如,一種名為「 犰狳」的動物,書中記載 「 有獸焉,其狀如菟,而鳥類喙,鴟目蛇尾,見人則眠,名犰狳。」
也就是說,這種動物體型像兔子,像鳥一樣的長喙,圓眼睛細長的尾巴,看見人就一動不動。
如果你看到過美洲犰狳的話,你就能知道,這裡說的就是這種動物。
此外,蘇雪林先生則「 斷定此書為阿刺伯半島之地理書,古巴比倫人所作,而由戰國時波斯學者,攜來中國者」。
她在《屈原與九歌·屈原評傳》裡也說《山海經》的地理並非中華地理,而是兩河流域地理書。
凌純聲先生在《中國邊疆民族與環太平洋文化·崑崙丘與西王母》中認為:「 《山海經》乃是以中國為中心,東及西太平洋,南至南海諸島,西抵西南亞洲,北到西伯利亞的一本《古亞洲志》。記述古亞洲的地理、博物、民族、宗教許多豐富寶貴的資料。」
美國學者:「 中國人最早發現美洲大陸」
關於人類文明起源的爭議,一直存在了很久。
在世界歷史的研究中,西方學者先後有「 世界西歐中心」和「 中歐中心」說;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 西歐中心」說和「 中歐中心」說已不攻自破;而後,英國又推出「 兩河流域中心」說。
說來說去,就是不願承認世界最早的文明中心在中國。
然而事實是,現代的歐洲人出現在歐洲東部的時間,最早不會早於公元一世紀。俄羅斯、南斯拉夫等國的歷史對於自己民族的遷移和繁衍似乎也沒有捋得很清楚。
但在中國的史籍中,卻明確記載著這些民族的祖先,在古老的中國大地上參與過中原逐鹿的歷史片斷。
現今西方學者所一致公認的人類最早文明中心之一的蘇美爾文明,其實也是中國先民所創造的。
蘇美爾人行禮的方式是抱拳禮,短臉圓顱和毛髮稀少的人種特徵也證實上古中國南方人的特徵。
美國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說過:「 最早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偉大創造者——蘇美爾人,似乎既不是印歐人的一支,也不是閃米特人的一支,這一點很奇怪。他們的語言與漢語相似,這說明他們的原籍可能是東方某地。」
這「 東方某地」,就是中國的四川「 蜀」地,而「 蘇美爾」人就是「 蜀人」,這從《山海經》以及《舊約》中可以得到印證。
另外,美國學者墨茲博士專門研究《山海經》,她像中國古代的旅行者一樣,背上行囊,用雙腳去丈量勘測《山海經》中的那些山脈。
《山海經》說向東走,她就向東走,《山海經》說走三百里,她就走三百里,在經過多次考察之後,結果極為驚人!
最終她查驗出美國中部和西部的落基山脈、內華達山脈、喀斯喀特山脈、海岸山脈的太平洋沿岸,與《東山經》記載的四條山系走向、山峰與河流的走向、動植物、山與山的距離完全吻合。
她因此結論而發表的「 中國人最早發現美洲大陸」著名論題引起了相當大的轟動,一直以來這也是個爭論比較多的話題。
在山海經中有著「 西南隅,有人如炭」這樣的記錄,放眼全球,以中原為坐標軸,西南方正是如今的非洲。
《山海經》中還有對小人國的記載:「 有小人國曰僬僥之國,幾姓,嘉穀是食」。這段描述以往總被當作是古人腦洞大開的奇妙想像,直到俾格米人(非洲中部矮人)被發現,原來小矮人真的存在。
非洲蘇丹地區有種傳說生物Blemmyes,它的眼睛長在肩膀上,嘴長在胸口,這與刑天的形象非常接近。
越來越多類似於這樣的觀點,近年來都被逐漸證實。
徐顯之先生在其專著《山海經探原》中曾指出:「 《山海經》時代的先民,對美洲、非洲、北冰洋,以及南極洲附近的情況,都有所了解。」
《海內北經》所說的冰夷,正是今日愛斯基摩人的形象,《大荒西經》所說的壽麻國,正是今非洲赤道沙漠人的形象……至於《大荒東經》所見日月所出之山六,恰是今南北美洲的地理情狀。
這一論證,進一步證明了《山海經》的「 世界圈」說的可信性。
從以上的論述可以看出,最近半個世紀的《山海經》研究,早已不再是為了讓人們大開眼界而存在,而是真正衝破了華夏的地域限制,延伸到了世界文明的高度。
對於《山海經》這樣一本有著難以企及的高度的奇書,華夏曆史上的諸多統治者對其倒也頗有敬畏。
清乾隆時,人盡皆知的紀曉嵐就給《山海經》貼上了「 禁書」的標籤。
表面上是生怕書中什麼巫蠱之術,但事實上在當時閉關鎖國的國策之下,這樣的書是絕對不被允許流傳的,甚至下令將其燒毀,倒是有些「 君子無罪,懷璧其罪」的意味了。
但即便如此,所以基於人們對於這些鬼怪之說的興趣,《山海經》在私下的黑市中依然流傳著。
《山海經》確實為我國古代的一部地理書,是先秦人對中華大地進行勘察後的紀實,因此書中主要記錄的山川走向、物產分佈、民族地域特徵,還有相關的祭祀、神祇和神話傳說,使之成為了上古的大百科全書。
況且那時的山水風土已與現在已有不同,《山海經》中記載了許多的不可思議的奇幻生物,在古人的記述中它們都擁有著奇詭的外貌,神異的能力,對照這些文字以及後人所繪製的圖畫,大家都只會覺得這些完全是古人的臆想之作。
但就是這些荒誕不經的生物,排除掉文字中的神話色彩,有不少都依舊能在現在的世界裡找到他們的原型。也許我們的祖先身邊也就曾生活過一群這樣的生物,只不過在漫長時間中逐漸消亡,不再為世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