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gue,又稱Voguing,是一種高度程式化、現代的浩室舞蹈,1980年代在美國紐約哈林區的舞廳場合逐步發展起來。這種舞蹈因爲1990年瑪丹娜的歌曲《Vogue》及其音樂錄影帶,1990年紀錄片《巴黎在燃燒》而得到了主流曝光。現代的Vogue舞在格式和編舞方面依然在不斷發展變化。
歷史
受到《Vogue》雜誌和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圖案的靈感啟發,voguing主要以模特兒的造型姿態為架構,以有稜有角、線條性和穩固的手部、腿部和身體做出動作。主要重點是在手的動作,主要以旋轉為主,還有招牌的動作Dip,又稱vogue摔。
這種舞蹈風格在1960年代早期到1980年代由非裔美國人和拉丁異裝皇后和同性戀者在美國紐約哈林區的舞廳裡問世。這種舞蹈的比賽最早被稱為「表演」,後來被稱為「演出」。數年之後,這種舞蹈發展稱更加複雜的舞種,也就是現在所謂的「vogue」。
關於Vogue舞的起源今天有不同的說法。其中許多文獻說帕利斯·德普利拿起一份Vogue雜誌隨音樂節奏模仿雜誌里的模特姿態。但是也有敘述報導說Vogue舞起源於賴克斯島上黑人同性戀犯人用這些姿態來吸引其他人的注意源起。
Voguing作為一種成型的舞種,在美國的主要城市(主要是紐約)的同性戀舞廳和夜店表演,並持續不斷發展向世界各地(比如巴黎)。
風格
Vogue目前有三種主要類型:老式(Old Way)、新式(New Way) 和 女式(Vogue Fem)(約1995年起)。
老式-Old Way
通常指1990年之前的風格,建立在優雅而且有棱有角的線條上造成筆直、對稱和精確的姿態,並且其模仿各種時尚雜誌的妝容、服裝以及姿勢,並以此為基礎加入更多肢體及舞蹈的元素,於是隨著音樂的韻律感,加上對於中國戲曲以及武功動作的吸收,Vogue Old Way逐漸成形,可以說 最初的Old Way 姿態起源於埃及象形文字和模特兒的姿態。
它裝載著昔日時光的優雅和靈魂,彷彿隨時有一頂聚光燈照射,任何動作都輕柔但不失有力;優雅但不失有勁,戲曲和武功的慣用套路以及運用身體的方法在這裡得到更大的延伸,諸如烏龍絞柱、矮子步、殭屍倒地等均有所吸收。
歷史上最純粹的老式Vogue舞是兩個舞者競賽。傳統的老式Vogue舞要求其中一名舞者在比賽中把另一名舞者「釘住」。釘住的意思是把對手限制住使得他/她無法擺出任何姿態,而贏家依然可以活動(一般手或手臂的活動,而被「釘住」的舞者則被「釘」在地上或者「釘」在一堵牆上)。
新式 – New Way
而隨著時間的發展,1990年後,有些流派在音樂上漸趨快速,技巧和角度也漸趨複雜,由原本的box和line變形為更令人眼花撩亂的錯覺展現。這些流派在扭曲身體和製造手部幻覺的功力愈發強烈,便借鑒了體操和芭蕾的身段來加強其扭曲驚人以及氣質有度的姿態,於是,爲做區隔,我們稱這些新的派別為Vogue New Way(1990年代中期出現的Vogue fem),或稱Vogue Femme也包含在內)。
新式的特徵在於其動作剛硬,結合「點步」(在關節部位造成軀體畸形)和「手臂控制」(手和腕的動作,有時包括鎖舞)。新式Vogue有時被描寫做是一種變樣的默劇,舞者在舞動的過程中把一個想像中的幾何結構(比如一個盒子)在自己的身上不移動顯示,在這個過程里表現舞者的靈巧和記憶。而New Way 對舞者的要求有極其高的靈活度和柔軟度。
女式 – Vogue Fem
女式Vogue舞(Vogue Fem,源於法語femme,女性)極其流利,體現出誇張的女性動作,受芭蕾舞、爵士舞和現代舞的影響。女性Vogue的表演風格非常廣,從戲劇性(強調特技、技巧和速度)到柔軟(強調優雅、美麗和五種舞蹈元素之間不斷的流利演換)。目前女性Vogue有以下五種不同的舞蹈元素:
- 鴨步 – DuckWalk:鴨步的名字來自於它的形象象鴨子走路。舞者下蹲,重心放在腳後跟上,向前走路的時候腳向外踢。
- 貓步 – CatWalk:貓步是一種非常誇張的女性步伐,舞者在走路的時候雙腿不斷交叉,她的腰不斷左右搖擺,手臂前後搖擺的方向與腿的方向相反。
- 手勢 – Hands Performance:在表演過程里舞者的手往往講述一個故事,比如模仿恐懼。
- 跌 – Dips:這個元素體現出舞者在地板上滾動、扭曲和做其它動作時的感覺性。他們是否能夠在做這些動作的時候吸引裁判
- 旋轉Spins 和俯衝:這個元素是Vogue舞里最顯眼的元素。舞者隨節奏旋轉,然後跌落到地上。只有當舞者與節奏同步的情況下這個動作才算完美。
家族(House)
起初在1920、30年代,紐約哈林區就存在著由白人男同志主導的的變裝舞會(Ball)。當時的Ball以變裝、走秀為主,雖然有許多不同種族的觀眾和參與者,但是往往因為種族歧視,加上隨後白人們的參與,無形間為舞會帶來階級分化與種族歧視,讓原本為盛會主角的有色人種成了配角,黑人開始不太容易在Ball中得獎,於是,他們漸漸想要有自己的Ball。
正因如此,黑人主辦的Ball真正成形。1967年變裝皇后Crystal LaBeija不堪黑人持續忍受不公平待遇,決定創立自己的變裝晚會—House of Labeija,也因此催生了「家族」的概念。
「家族(House)」代表的是互相扶持的LGBTQ+族群,在八九零年代,在紐約哈林區的同志及跨性別族群,很多人脫離原生家庭,沒有歸宿,這些群眾通常備受家庭和社會壓迫,也多數被噤聲,無法展露出真正的自己,因此,而家族(House)的存在就像是年輕酷兒的庇護所,接納這群當時見不得光的團體,舞蹈他們忘卻遭受的壓迫與痛苦,並表現真實、勇敢的自我。Vogue勇於展自我的風格成為了讚頌同志生命之美的嘉年華盛會,婀娜妖豔的風格讓他們盡情揮灑魅力。
受Crystal啓發,不同家族紛紛成立,家族間的良性競爭也隨之而來,通過比賽來一決高下,Ballroom這個文化就此定型。
最初黑人自己舉辦的Ball只有走秀,獎項只有四到五項,比賽項目(Categories)並不多,但隨著時代演變,它慢慢變得更多元,也更有趣了,有些現在常見的比賽項目,如Hand Performance也被融入在Vogue舞的比賽項目裡。
英國電音女子組合Icona Pop的All Night MV中,記錄了Vogue 與家族文化,可在下面影片看到。
Vogue教父 — — 威利忍者
既然講到家族,一定不能不提重量級教父威利忍者(Willi Ninja),他是Vogue舞蹈界眾所皆知的經典人物。1980年代奮勇地成為Vogue舞界的拓荒者,1982年成立忍者家族(House of Ninja),樹立家族獨特的舞蹈風格,為許多非裔同志、跨性別青少年建造避風港。他是知名的舞蹈家、音樂家、模特兒教練,亦堪稱同志社群的楷模,打破當時僵化的性別框架,以混合的性別氣質活躍於LGBT社群與社會運動場域,提倡愛滋健康與性別多元議題不遺餘力。威利雖已在2006年與世長辭,但獨樹一格的舞姿與風範永遠會被人們記得。
躍升主流舞臺後的下一步
從Vogue概念開始萌芽的2、30年代,到發跡的60年代,再到被瑪丹娜帶上主流舞臺的90年代,都是因為一代代舞者的堅持和推廣,才能讓這個舞蹈風格一直留存在世界上,甚至變得更加為人所知,時至今日,Vogue已成為一股潮流,擴大席捲各種性別、各類媒體,真的是銳不可擋、後勢可期!
1990年瑪丹娜扮演法國瑪麗安東尼奧皇后,於MTV表演【Vogue風尚】,被2014年【告示牌】評選為十五大mtv最佳表演第二名。
在台灣,VOGUE由蔡依林在2010年【美人計】中嘗試Vogue舞風,向知名舞者班尼忍者(Benny Ninja)討教Vogue,多場巡迴演唱會中,也邀請老師同台飆舞,展現雙人Vogue舞技,也開始折起一股折手的風潮。
Vogue已經廣泛地蔓延於流行文化之中,由60年代發跡,除了被電影用影像記錄之外,也成為眾多歌手搬上舞台,爭相使用的表演元素。
至今Vogue從街頭到舞台,由男同志到各種性別,已經是永不可抹滅的舞蹈風格了。
參考資料
1、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Vogue_(%E8%88%9E%E8%B9%88)
2、【VOGUE】起源與流變|舞蹈史:https://medium.com/ntuartfest/vogue-%E8%B5%B7%E6%BA%90%E8%88%87%E6%B5%81%E8%AE%8A-%E8%88%9E%E8%B9%88%E5%8F%B2-9177d304eb5f
3、從瑪丹娜到蔡依林 Vogue風尚魅惑全球:https://lalatai.com/culture/從瑪丹娜到蔡依林-vogue風尚魅惑全球